都市更新一直是解決城市發展問題的重要手段,所有選舉時期經常被各路候選人作為政見推出,期望能透過多元的獎勵措施促發都市的更新與振興。
近年來,台北市在都市更新上的政策較為積極,尤其針對獎勵措施有一套系統。例如,在都市更新的過程中,若開發案滿足一定的條件,政府則會提供容積上的獎勵,使得基地能夠興建更多的樓層或空間。
這篇文章將深入探討不同類型的都市更新獎勵,從中央到地方的獎勵分類,以及這些政策如何推動現代都市規劃。
都市更新的背景與必要性
都市更新旨在改善城市環境、活化舊區域,同時解決住宅安全與密度問題。這些更新計畫通常優先於市區歷史建築、交通樞紐與周邊社區,以提升生活質量。
可申請的都市更新獎勵類型
中央與地方政府提供多樣化的獎勵項目,讓開發商與居民受益。其中,有些針對增加公共設施貢獻的獎勵,例如捐贈社會福利設施項目;另一些則是基於建築性能表現,比如耐震與無障礙設計獎勵。此外,全體同意協議合建,或是增加特定規模的土地開發,亦可獲得獎勵。
怎麼計算都市更新獎勵上限
都市更新容積獎勵的上限受多種因素影響,依據不同的獎勵對象與措施,主要是為了避免過度開發。因此,不同獎勵措施下,容積上限都設有不同的基礎容積比例,通常不超過建基容積的特定倍數。
都市更新補助的申請與使用
除了直接的建築獎勵,政府也提供大量的更新補助,以協助項目啟動與運作。這些補助可以用在設施強化、擴大建築用途或支持特殊群體。而市民需求的增加也促進了申請程序的簡易化。
實際故事案例
- 信義區的成功翻修案例 :原是老舊社區,透過獎勵措施獲得充足資源進行無障礙設計與耐震加固,成為現代化的住宅範例。
- 大直區的社福捐贈 :一位企業家在都市更新計畫中捐贈了一棟建築以成立社會福利中心,獲得了30%基準容積獎勵。
- 三峽的環保設施 :透過申請綠建築與智慧建築獎勵,這裡成為一個具示範效應的智慧社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