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營,即便位於台南的最北端,卻歷史悠久,擁有繁複的行政區劃演變歷史。對一個位於南北長達60公里的台南來說,許多人不解,為何新營不是劃歸嘉義。但這個問題其實有其歷史根據,可以回溯到日治時期甚至更早至明鄭時期。
新營的地理位置與背景
新營是一個位於台南極北邊的城鎮,對於當地居民來說,前往嘉義市區似乎比到台南市區更為便捷。這種地理上的「偏僻」,促使人們思考到當初行政劃分的合理性。
新營的名稱由來
新營的名稱出現於明鄭時期,因為鄭成功在1662年開始屯墾,以解決糧食問題,故此地被設為新營。而今日鹽水的地名舊營,也是這段歷史的見證。
清代的區劃演變
清朝統治時期,台灣的行政區劃分便已有所變動,新營當時屬於諸羅縣(即後來的嘉義縣)。直至1837年,台灣縣和嘉義縣的邊界才從鹽水溪北移至曾文溪。
日本統治時期的影響
進入日治時期,日本當局透過興建縱貫鐵路,對新營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。原本不算大的新營因為中央鐵路的經過,被擁護至區域中心地位,並在1920年的行政區劃改革中正式命名為新營郡。
嘉義置州運動的影響
1920年的區劃改革令嘉義不滿,組織了嘉義置州運動,主張嘉義應獨建一州。不過這場運動最終未果,但其範圍包括了新營。
中華民國接收後的變革
1945年,中華民國接管台灣,必須面臨日本行政區劃的轉型。改革後的台灣行政區劃更加細分,例如將台南大縣分成台南、嘉義和雲林三個縣。
台南縣政府遷至新營的理由
台南縣政府於1946年遷至新營,這不僅因為位置相對地居中,更因交通便捷而得以定址於此。從某角度來看,這也是歷史發展的順應。
總結與未來展望
新營地區的歷史行政調整,是一段意味深長的地緣政治進程,對於當地認同和經濟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。未來,隨著交通網絡的進一部完善,歷史賦予的行政區劃將如何影響地方經濟和文化,也值得關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