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地震多發的臺灣,建築的抗震設計成為影響居住安全的重要因素。地震專家一再強調:地震本身不會造成傷亡,建築物不夠堅固才會引發災難。我們在選擇居住環境時,是否已經充分了解什麼是耐震、制震與免震?這三者又如何影響我們的安全?讓我們一同揭開抗震設計背後的秘密。
耐震設計規範的最新修訂
首先,了解最新的耐震設計規範是非常重要的。自2005年以來,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不斷修訂臺灣建築物的耐震規範,最近一次修訂在2023年,旨在提升建築抗震能力,包括強調「大震不倒、中震可修、小震不壞」的概念。
實例一:921地震後耐震改變
1999年的921地震,因斷層錯動導致的嚴重災害,促使臺灣政府重視耐震設計的強化,尤其是鄰近斷層的地區,這些地區的建築耐震能力有了顯著的提升。
制震技術的發展
制震技術即透過減少建築的晃動來減少損傷。知名的阻尼器是用來吸收震動的設備,如台北101大樓就裝有風阻尼器,功不可沒。
實例二:台北101風阻尼器
台北101的大圓球風阻尼器是全球知名的制震設備,讓高樓在強風中依然穩定,除去對建築的壓力。
免震設備的運用
免震又稱隔震,主要是在建築底部運用隔震墊來吸收地震能量,讓建築受損大大降低,然而這個技術在臺灣的應用仍不普及。
實例三:高科技建案中的免震設備
如陶朱隱園和信義帝寶這些高價建案,開始逐漸引入免震技術,確保住戶安全。
結構補強的重要性
許多人誤以為結構補強只對危險建築有用,其實它是改善建築抗震力的重要措施,在地震頻發的地方,這尤為重要。
制震、耐震和免震的比較
三者各有優勢:耐震是基本要求,制震強化了建築穩定性,而免震則可大幅度降低地震影響。如何選擇,取決於不同建築的需求和環境。
不論是初始設計的耐震、後期加裝的制震或免震,抑或是結構補強,都是提升建築抗震能力的關鍵。施工品質和技術創新是雙重保證,讓我們能安心面對地震挑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