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1月29日,中國恆大集團因多項債務問題,其清盤程序由香港高等法院下令啟動,瞬間震驚市場。這次清盤事件不僅涉及到恆大這家巨型企業,也讓人開始思考其他可能受到影響的公司命運。清盤程序是由哪些步驟以及法律條款構成,它又會帶來怎樣的影響?在此篇文章中,我們將深入探討恆大集團的清盤情況,以及可能面臨相似命運的企業。
清盤序幕
隨著債務問題的加劇,香港高等法院最終決定對恆大集團進行清盤。在清盤令的正式發布後,香港交易所立即依序對恆大集團、恆大汽車及恆大物業三家公司進行停牌。這一系列事件是在如何的歷史背景下發生的,又有著怎樣的經濟意義?
清盤的意義
清盤一詞在英文中為“liquidation”,代表一家公司不再能夠如期償還債務,因而進行的一種法律程序。當其債主向法院申請並獲準後,法院將會指派專業的清盤人介入公司內部,負責處理和出售公司的資產,以償付外界積壓的債務。清盤過程中,公司將會完全停止運營並解散。
在這個過程中,臨時清盤人有權出售公司的各類資產,不論是土地還是有價證券,並把售出所得用於清償公司負債。此外,清盤人也可以代表公司簽署法律文件、出具投標文件等等。
恆大前景
隨著許家印等領導層被調查,恆大的清盤決定意味著公司多年的成就將永久成為過去。此舉除了影響中國房地產市場的信心外,更成為了經濟多米諾效應的第一張牌。許多投資人和合作夥伴對此愈發謹慎,因它代表的不只是企業的破產,還暗示了更深層次的金融危機。
其他企業的可能性
除了恆大,其它在中國大陸的房地產及相關領域的企業,如碧桂園、萬達集團等,也面臨著重大的挑戰。這些企業中的許多都曾經雀屏中選,但如今卻陷入困境。除了高杠杆資金導致的經濟壓力外,中國政府對於無序發展的金融環境所實施的各種限制,也使得情況更加複雜。
2023年底,王健林的萬達集團通過出售資產來償還債務,此舉看似偶然,實則無奈。面對2024年即將到期的龐大債務,萬達是否能夠安然度過,也是未來備受關注的焦點。